早上外出,,經(jīng)過門口的小學,,正遇上滿是小學生和家長的人流熙熙攘攘而過,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小學老師,。
小時候的我特別調(diào)皮,,學習成績一般,不是老師們眼中的“尖子生”,,父親每每遇到老師都無奈的說請嚴加管教,,我因此也著實得到了不少“懲罰”。后來上了四年級,,遇到了教語文的程老師,,他瘦瘦高高的,,總是隨身攜帶一只藍色鋼筆,因為常年備課和批改作業(yè)筆尖已被磨平,。印象中他和藹可親,從未疾言厲色地批評過我們,,有時還會單獨給我輔導作業(yè),,讓我受寵若驚。正是這樣一位老師讓我慢慢地喜歡上了語文,,也開始想要在課堂上表現(xiàn)自己……本科畢業(yè)后我當了兩年小學特崗教師,,之后讀研,如今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兜兜轉轉,,我好像從未離開過校園,也一直在接觸教育,,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教育呢,?
有時候人們會說,真正好的教育,,是讓人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完善自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這樣的契機,。一個孩子,,日復一日地背著書包上學,他一定需要一個特別的日子,,需要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來照亮自己,。有一篇文章《溫暖的梯子,冰冷的手》,,作者描繪了這樣一幅圖:一個人深陷在巨坑之底,,在坑口有一個人向他努力伸出手來,但是兩個人相距甚遠,,根本無法觸到,。坑底的人看不見的是,,坑口人的身邊還斜躺著一把梯子,。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在某一時刻的關愛就是他們需要的那把梯子,,也是能夠照亮他們的那個關鍵性時刻,,尤其是對“后進生”而言,他們很少能獲得教師的青睞,,內(nèi)心則更渴望得到關注和肯定,。而批評和懲罰則是那雙冰冷的手,,出發(fā)點是好的,卻永遠無法抵達“后進生”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拯救他們走出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師生時,曾發(fā)表了“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為主題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要求全國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為如何定義好老師提供了根本遵循,。好老師應該是仁師,,能夠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個性,,包容學生的缺點,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長處,,讓所有學生都成長為有用之才,。
仁師中的“仁”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以愛施教,、以愛育人,是人們對教師的普遍期待與要求,。為人之師,,當為仁師,那么“仁師”是如何養(yǎng)成的呢,?
我們都看過不少優(yōu)秀教師的事跡,,很多老師舍小家、顧大家,,把全部身心撲在學生身上,,把全部精力放到教育中去。有的老師背著學生上學,,有的老師用自己的工資購買教學用具,,有的老師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來資助貧困學生,有的老師拖著殘疾之軀堅守在三尺講臺上,,這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事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們的時代楷模“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一位仁師,她將自己的愛給了山區(qū)的女孩們,,在荊棘重重的道路上開出了一片天,,督促這些山區(qū)的女孩們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去看看更廣闊,、更美麗的風景。這就體現(xiàn)了“仁師”的第一點——愛學生,,這種愛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博大無私的愛,。
此外,“仁師”的愛也要體現(xiàn)在愛崗敬業(yè)之上,。有一部電影叫《守望青春》,,講述了一位放棄高位、甘當大學輔導員的老教師劉威四十年的從教經(jīng)歷,。通過這部影片我們可以看出中青年教師尤其是基層一線的高校輔導員們,,他們工作艱辛但收入?yún)s比同齡、同屆的人低了許多,,容易產(chǎn)生心理失衡的問題,。但是為什么劉威就能甘于淡泊與辛勞呢?這是因為在劉威看來高等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重塑人生,、改變命運,,大學幾年對于人的成長成才至為關鍵。因此在大學做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就是青春生命的守護者,、文化渡船的擺渡人,就是成為對他人影響最深,、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人,這種高度的職業(yè)信念帶來高度的職業(yè)榮譽與職業(yè)尊嚴,,抵償了現(xiàn)實的辛苦和清貧,。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什么桃李無須多言,,卻能吸引眾多人的贊賞?因為沉默中的堅守最能引發(fā)敬意,。
最后,,“仁師”的愛也應體現(xiàn)在對學校的珍惜與愛護,。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一篇文章《善待你所在的單位》曾刷屏朋友圈,。文章中有一段話“如果你是小草,,單位就是你的地。如果你是小鳥,,單位就是你的天,。如果你是一條魚,單位就是你的海,。如果你是一只狼,,單位就是你躍馬馳騁的戰(zhàn)場”。這段話用樸實的比喻告訴了我們單位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教師,,單位就是與我們唇齒相依的學校。學校是教育變革的基本單元,,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學校發(fā)展是教師走向成功的基礎,教師成長是學校發(fā)展的助推器,。美國著名教育管理專家托馬斯·薩喬萬尼就曾特別強調(diào),,學校不同于一般的工業(yè)組織,它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學習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和學生一起乘風破浪,一起演繹人生大戲,,也一起攜手創(chuàng)建學校美好的明天,。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競賽、奪冠,,不是為了成為“達官貴人”,,而是為了立德樹“人”——讓每一個來路不同、天賦不一,、性格各異的孩子都能正常地發(fā)展,,盡可能好地度過他們的人生。學生能否成“人”需要教師首先成為“仁”師,,仁而愛人,,才能以德育人,以文化人,。